当秭归的秋意愈发浓烈,欧美色情 2023级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学子的实习之旅也步入尾声。若说前三周是探索岩层、积累经验的“播种期”,那最后一周便是整合成果、检验所学的“收获季”。从室内伏案绘图到野外无人机实操,从紧张的路线考核到圆满的表彰大会,每一天都充盈着专注与坚守,为这场地质探索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。
Day 1|伏案攻坚:室内填图绘就地质脉络
9月22日,秭归实习基地的综合楼教室内,少了往日奔赴山野的喧闹,多了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键盘敲击的清脆响——同学们在室内开启填图任务与报告编写。
各小组围坐桌前,将前几周在雾河、周家坳等地采集的地质数据、岩样信息与野外记录逐一摊开。灯光下,大家对着空白地形图,严格遵循“从老到新”的地质填图原则,先用深色铅笔勾勒出最古老的地层边界,再以浅色标注较新地层。遇到数据存疑处,组员们便拿出原始记录册反复核对,偶尔争论几句测量角度的偏差,又很快在图纸上找到共识。除了绘制地质图,报告编写也同步推进。同学们将剖面实测数据、岩层观察记录按逻辑梳理,用专业术语描述地层特征,把山野间的所见所感转化为严谨的文字报告。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,教室内的灯光却愈发明亮,每一张规整的图纸、每一页详实的报告,都是对前期实践成果的最好沉淀。
Day 2|精益求精:报告打磨与图件完善
9月23日,室内工作进入攻坚阶段。经过前一天的绘制,大部分小组的地质图已初具雏形,但同学们并未松懈,而是开启“精细化打磨”模式。
有的小组聚焦图件细节,用不同粗细的线条区分地质界线与路线轨迹,在关键分界点旁标注岩性名称与测量数据;有的小组则专注报告修改,对着导师此前提出的建议,补充地层演化分析,完善数据表格的格式规范。期间,张志庭老师、何珍文老师和董玉森老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,针对报告中的逻辑漏洞、图件里的标注误差耐心指导,“地质报告要像地层一样严谨,每一个数据都得经得起推敲”,老师的叮嘱让同学们更加注重细节。傍晚时分,不少小组完成了报告初稿与地质图终稿的整合,看着桌上厚厚一叠成果资料,大家脸上满是成就感——这些不仅是实习的作业,更是读懂地球密码的“钥匙”。
Day 3|成果整合:为实习答卷画上句点
9月24日,室内工作进入最后冲刺。各小组将前两日完成的地质图、报告与数据表格进行最终核验,确保无遗漏、无差错。
记录员重新核对剖面实测的导线长度、坡度角等数据,确认与图件标注完全一致;绘图员检查地质分层颜色是否符合规范,界线是否清晰连贯;组长则统筹全局,将所有成果按要求整理归档,为后续的无人机测量与考核做好准备。夕阳西下时,所有室内成果均整理完毕。同学们将图纸与报告小心翼翼地收进文件夹,心中既期待着次日的无人机实操,也为即将到来的考核暗暗鼓劲——这场持续数周的地质探索,终于要迎来检验成果的时刻。
Day 4|科技赋能:无人机实测解锁新技能
9月25日清晨,宜昌市夷陵区周家坳-雾河区域的山巅薄雾未散,同学们已背着无人机设备、穿着防滑运动鞋在基地停车场集合。
抵达考试地点后,各小组按自由组合方式分成两个“飞行搭档”小队,由组长抽签决定飞行区域。随后,小组内快速商定飞行顺序,按照“区域1和区域5→区域2和区域3→区域4”的既定流程开展测绘。起飞点光照强烈,同学们提前做好防晒,手持遥控器专注操作。每支小队对飞行区域测绘一次,每个小组共计完成2次实测。
Day 5|实战检验:路线考核尽显专业素养
9月26日,实习考核迎来关键环节——芝茅公路野外路线考核,考核时长120分钟,路线从青林口莲沱组南沱组界线点出发,至陡山沱组第三段结束。此次考核不仅检验了同学们的野外观察与记录能力,更让大家在实战中深化了对地质知识的理解。
Day 6|荣耀收官:表彰大会见证成长与收获
9月27日,秭归实习基地的表彰大会如期举行。阳光下,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。大会现场,导师们对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,颁发荣誉证书,肯定大家在剖面实测、地质填图、无人机操作、路线考核中的优异表现。
学生代表罗鑫也走上台分享感悟,他动情地提到这一路的过程,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同伴的互助;秭归的山野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专业技能,更是“脚下有痕、心中有尺”的地质人精神。随后,张志庭老师代表回顾了整个实习历程:从初识地质工具的懵懂,到熟练掌握剖面实测、填图绘图的技能;从冒雨穿行雾河山林的坚持,到用无人机科技赋能地质测量的突破,每一步都是成长的印记。
尾声:步履不停,探索不止
同学们收拾好行李,登上返回学校的大巴。车窗外,秭归的山峦渐渐远去,但这段在山野间探索地球奥秘的经历,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。从秋阳初升到秋意渐浓,秭归实习之旅在4周的时光里落下帷幕。2023级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学子们,以大地为卷、步履为笔,用地质锤敲开岩层的秘密,用无人机记录山河的脉络,用严谨的报告与图纸呈现探索的成果。
这场实习,不仅让大家掌握了专业技能,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团队协作的精神。未来,同学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成长,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的领域继续前行,以更扎实的专业素养,探索更多未知的“地球密码”。
文字:吴亚璇
图片:向仕念、吴亚璇
审核:闫维蓉、张欢
校对:刘佳丹